30000期!乐红网
打开今日大众日报,头版报眉上“第30000期”的标识,赫然在目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,这个数字尤具纪念意义!
数字无声,却隐闻历史奔雷!这何止是期数的更迭,更是一份党报86载光荣与梦想的时代见证!
30000期的跨度有多长?回拨历史的指针,1939年1月1日,大众日报在八百里沂蒙的小山村创刊。30000多个日夜,这份党报见证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、建设、改革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,意气风发挺进新时代的壮阔行进。
30000期的分量有多重?诞生至今,这份记录时代风云的党报,这缕承载信仰使命的墨香,用铅字镌刻着齐鲁儿女的奋斗史诗,铸就了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党报的纪录,宣告着党的喉舌在伟大时代奔涌向前的光荣证言!
86年,30000期,从铅与火到光与电,再到数与网,变化的是时代,变化的是载体,不变的是“大众红”的永久底色。
从1到30000乐红网,“党的立场”一以贯之。
党报姓党。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、华东局机关报、山东省委机关报……身份几易,大众日报始终旗帜鲜明——以党的方向为方向、以党的意志为意志,坚守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,使大众日报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实践样本之一。
一张报纸就是一块阵地。大众日报的发刊词中,明确表示“我们将尽量登载各方面有益于抗战的言论”。一篇篇社论和文章,就是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,578位烈士用鲜血染成的“大众红”,是世界新闻史上少有的史诗级篇章。
从战争中前线记者冒着枪林弹雨,书写着铁道游击队、孟良崮战役等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,到特派记者站在天安门前,见证开国大典神圣庄严的历史时刻,再到新时代全媒记者现场直播高铁干线开通、海上火箭发射等,我们用笔触记录一个个重大节点,用镜头捕捉科技进步的高光时刻,全方位见证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。
从抗战“减租减息”、解放战争“分配浮财的商榷”,到改革初期的杀猪“两把刀”的经验报道,再到新时代“行文五千,必蹲七天”的调研,我们始终坚守党的舆论主阵地,用对党、对人民、对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,在报网端微号齐发力下,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,将党的政策主张传播得更广更远。
从1到30000,“群众的报纸”始终如一。
一对婆媳,两则故事,生动诠释着一张党报、一个党端与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与深情厚谊。
1938年,大众日报筹备期间,报纸无处可印,刚刚嫁到云头峪村的刘茂菊主动将新房腾出来供报社使用;2024年,“大众”新媒体大平台上线,创刊地老房东的儿媳狄元梅老人,以视频方式在老区送上祝福。
笔墨当随时代。从中国的“保尔”张海迪,到“企业承包第一人”马胜利;从“三问书记”王伯祥,到“人民工匠”许振超……这些熟悉的名字,是大众日报推出的典型,也勾勒出平凡英雄的时代画像。从“大众”走向大众,回顾这些人物的故事,就是在回顾一个时代,历史由此变得有血有肉、可感可及。
“永远与人民大众在一起”,鱼水情深的故事还有很多。战争年代,沂蒙乡亲冒着生命危险为报社站岗放哨、埋机器、藏报纸,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;大众报人则帮助农民生产劳动、担水扫地、读书识字。今天,在移动端挂名医号,有难题找大众帮办、壹点帮办……“大众”的服务手段越来越多,服务半径越拓越宽,“群众的报纸”有了更具时代特色的注脚。
从1到30000,改革创新步履,铿锵如昨。
1943年1月1日,时任社长陈沂发表署名文章《我们怎样改造了大众日报》。当时的《大众日报》刚完成长达一年的党报改造运动。
此后,一张报纸的“进化论”持续上演。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独立的经济核算制,到改革开放年代创办省内第一张市场类子报《齐鲁晚报》;从新世纪初成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,到新时代成立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、山东数字文化集团……大众日报的“改造”,一直在路上。
历史流经我们,就打上了我们的烙印。在“变”与“不变”的辩证法中,一张党报映射主流媒体的发展简史,也照见自身如磐的使命初心。
(三)
“希望大众日报始终把坚持党性原则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,弘扬沂蒙精神,加强改革创新,为鼓舞大众、团结大众、服务大众作出新的贡献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对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的重要批示,是新时代大众报人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。
“第30000期”乐红网,墨迹犹烫!
向未来、逐梦想,大众红,正青春!
这青春,澎湃86载奔腾不息的红色血脉。
时代巨变,立场不移;媒介更迭,使命不渝。“大众红”的底色,是党报姓党的绝对忠诚,是为民服务的如磐初心。这抹红,始终是定盘的星、压舱的石。
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是党报永恒的历史使命。大到国际关系,小到柴米油盐,只有不断增强党的意识,胸中有大局,才能打造出与党报职责使命相适应的气质和品格,才能真正把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春风化雨般地送到人民群众中间。
向复兴征程上奋进,我们将牢牢把稳政治方向之舵,紧紧掌握舆论主动之权,精准引导社会预期之向,在众声喧哗中高擎思想火炬,以主流思想引领多元思潮,以主流价值熔铸社会共识,关键时刻敢当“定音鼓”、勇为“风向标”,将党的主张化为亿万大众的自觉行动。
这青春,激扬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志气锐气。
步入媒体融合第二个十年,从纸端走向指端,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。所谓系统性变革,不是单向度的,也不是零敲碎打或小修小补。置身这场变革的洪流,决不能被动适应,只能主动挺进!
建强新型主流媒体矩阵,让权威声音“破圈”“跨界”;锤炼“四力”,让报道沾泥土、带露珠、冒热气;拥抱智媒,让“云上连心桥”更通畅。
在深度融合的裂变中,“大众红”将坚持导向为魂、内容为王、创新为要、流量和效果说话,以青春之姿,让“有意义”与“有流量”激荡共鸣,让“高水平”与“真需求”精准吻合,让主流价值充盈每一块屏幕,实现党心民心在云端同频共振。
这青春,凝聚与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。
“大众”之名,既是宗旨,更是源泉。鼓舞大众,不仅发声,更在力行;团结大众,不尚空谈,重在同心;服务大众,不是俯视,而是并肩。
“大众”参与塑造沂蒙精神,大力弘扬沂蒙精神,天然与人民群众心贴心。怀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,精准把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,让“大众”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,成为了解群众、贴近群众、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,是我们的职责,也是我们的荣光。
我们将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紧扣百姓“喜闻乐见”,深化内容供给侧改革,让“报道什么”靶向更精准;讴歌凡人微光,锤炼清新文风,讲述群众听得懂、愿意听、有共鸣的故事,让“怎么报道”更接地气、更具温度。
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,跃动的“大众红”,将始终澎湃与大众同心同向、共赴未来的青春力量!
八秩春秋如椽笔,时代风云一纸书!
从1939到2025,从1到30000,我们书写时代,并成为时代的一部分。
我们的年轮镌刻着八十六载风雨,根系却深植于永续更替的精神沃土;我们的铅火见证着时代变迁,而执炬者永远是心怀赤诚的新生力量。
就以30000期这个崭新数字为新的起点,全力加速“二次创业”,再创无愧于前辈的辉煌业绩——就像大众日报社社歌所咏唱的:“让我们的步伐更雄健吧,向着新的世纪,向着新的时代。”
(大众新闻·大众日报编辑部)
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